国民健康网 > 观点 >

健康扶贫工作人才和技术的“下沉”很重要

来源:科技日报2019-12-13 23: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才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在谈到如何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人才能力建设时,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秀忠打开了话匣子,但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要让基层拥有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不是一件易事。

  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邀请青海、山西、江西等地介绍健康扶贫工作,对于人才和技术的“下沉”成为各地不约而同最有话说的部分。

  “去年县里有一个亚硝酸盐中毒事件,五人中毒、两人危重,插管抢救,多亏有一位北医三院ICU重症监护室的专家在那儿挂职,抢救得当,使病人转危为安。”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委副书记李波对这一危急事件印象深刻,外来的专家见多识广、沉着冷静、医术高超,是帮助患者安全脱险的“主心骨”。

  除了兼顾重点,在危难时刻成为中坚力量,健康扶贫还要遍及到最偏远和艰难的地方。“例如大家熟悉的青海玉树就是最为艰苦、海拔最高、医疗技术水平最为薄弱的地方,我们安排12所省级公立医院183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包括玉树在内的青南地区开展对口帮扶,通过团队帮扶帮助受援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李秀忠说。

  优质资源的下沉,改变了贫困地区群众就医的习惯。“忍着”“扛着”“对付着”,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委副书记马爱丽用这3个词概括了贫困地区群众患病之后的就医习惯。

  “实在熬不过去,老百姓首先想到临汾看。”马爱丽说现在一切发生了转变,大家都知道北京的、省城的大专家到了永和,还可以请更多的大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不用跑老远路去大医院排队挂号等床位,还会有家人陪伴。

  挂职、帮扶毕竟时间有限,在解决了能看到病、有医生看、能看好病之后,如何让这些挂职专家的专业性成为当地医院的常态,变“输血”为“造血”,让专家的仁心仁术长久落地?制度和硬件的建设必不可少。

  给基层医疗人员一个“身份”是机制需要解决的痛点之一。李秀忠介绍,青海省通过与医改相结合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在公立医院放活用人自主权,编制总量内公立医院可以自己聘用人员。同时增加了基层的专业技术的高级、中级的比例,在县域范围内对高级和中级职称统筹使用。通过这种方式使人才实现县聘县管乡用或者乡聘村用。

  在山西,硬件的建设得到了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支持。“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支持下,争取项目资金8660万元启动了山医大一院大宁分院新院区建设项目,为各级医疗机构捐赠医疗和信息化硬件设备总价值超3000万元。”李波介绍,这个县级医院的总投资将达到1.3亿元,更多的先进设备将来到贫困群众的家门口。

  “新医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配备了1.5T的核磁设备、64排的CT机、数字肠胃镜、血透机等大型医疗设备。”马爱丽也为新医院带来的变化感到欣喜,永和县级医院能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拍片子、做手术,花费也更少了。

[ 责编:admin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