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以“生命的新增量”为主题的2019未来医疗100强大会在北京·九华山庄拉开帷幕,本届大会围绕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需求空间等多种因素,全面解读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创新健康医疗产业变革。
大会由动脉网、蛋壳研究院主办,毕马威中国、君联资本、BV百度风投 、为来资本 、普华资本、清华野村中国研究中心、长岭资本、联想之星、元璟资本、中国研究型医学院学会互联网医院分会、艾美达、清科资本联合主办。
近年来,做健康管理的投资人、投资基金以及创业者越来越多,但这个行业依旧面临一些问题:健康管理的支付方、支付来源是否有好转?用户的健康管理意识、依从性是否有所提高?健康管理从业者的专业性和效率性是否有所改善?
围绕这些问题,未来医疗100强分论坛健康管理论坛上,价值医疗(中国)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导师梁嘉琳、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武留信、健康有益董事长李宇欣、家有健康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李颖、渐健家医创始人金磊、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为来资本合伙人赵阳七位来自健康管理领域产业精英与投资专家,围绕健康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投资风向、基层创新实践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梁嘉琳:建设基于价值的健康服务生态
中国价值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导师 梁嘉琳
面临着政策和产业的双重压力,传统的水坝型医疗机构难以继续,而这个模式在公立医院成功地存活了很多年,但其中的利差模式始终没有变化。利差模式包括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三个层面,这个模式发展到今天能否继续发展下去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新常态下的引擎。现在各种各样的引擎都熄火了,大家只能够把目光投上了传统意义上的民生行业上,而今年发生了两件事情值得大家关注:
1、除了公立医疗,社会办医也有了自己的医联体。在医联体里面可以进行双向转诊、多点执业、集团采购、结果互认、远程医疗等。国家卫健委通过医政医管局国家质控平台管理社会办医。
2、国家医保局今年在全国推广“4+7”带量采购。过去社会办医机构可以不纳入采购与定价范围,现在和公立医疗机构共同纳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简称“国采试点”),享受中标药品的全国最低价。
第二,作为一家单体的公立医疗机构,你的对手比你强大,还比你文明。过去的对手是赤脚医生、“民间大师”等草根群体,现在变成了央企、综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团。除此之外,过去我们认为互联网是玩不动医疗的,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控股集团下的大健康生态,嵌入了医疗云和医保云(或者说医保信息化和医疗信息化)。所以我们看到,健康服务生态的打法是对单体医疗机构的降维打击。
第三,我们要用行政之手去打破旧的均衡,要用市场之手去建立新的均衡。回归今天的主题,生态型健康服务机构的生态型是什么?我总结了五方面:①单中心到多中心②同业竞争异业合作③近亲繁殖到跨界融合④“现金牛”模式到“采茶女”模式⑤从高压政策规避风险转变为敏捷迭代、动态均衡。
第四,那么如何打造生态型健康服务机构?也是五点:
1、打破单位体制、回归平台属性。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一些旧一点的社会办医机构也好,要建立自己的生态战略委员会,要由院领导牵头。
2、调度生态资源、归口合作管理。这需要由一个统一的接口部门,对内可以提高医疗部门的医疗体系,对外可以降低创新技术的准入门槛。
3、延伸服务链条,释放人力潜能。建议在国家提出公立医院“两个允许”基础上,再做到“三个允许”:①允许非饱和岗位“留编停职”,内部创业;②允许主任医生管理运营团队,但不为销售负责;③允许院外团队管理非诊疗项目。
4、全面数字转型,增收节支提效。医院必须要有数字健康协调机制。
5、精准战略传播,争取政策支持。在我们要推动“共享式医改”,共享政策网络,共享改革成果。
武留信: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 武留信
健康产业新界定是什么呢?
我们先回忆一下2019年我们的健康产业和健康管理,然后做一个大趋势的盘点。
首先,健康产业的边界到底有多长?2019年国家统计局从经济统计层面发布了健康产业的概念,划清了健康产业的边界,包含健康制造5大类,健康服务8大类,这就是目前我们整个国家健康产业的门类。
其次,2018年我国诊疗人次再创新高,我预测2019年全国诊疗人次将突破85亿,预防关口需前移,健康管理及相关产业大有可为。此外我国有2.5亿老年人,老龄健康受到空前重视,所有这些都要落到产业上,所以发改委等十几个部委公布了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十大工程,优质健康管理服务成为重要方向。
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新趋势和新经验是什么?
在我们的《健康管理蓝皮书》里,总结了健康产业的六大趋势:政策更加完善、服务更加系统、业态更加成熟、模式更加创新、产品更加智能、技术更加精准。
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有哪些新业态和新观点呢?
医疗健康零售国际化、多点执业(医生)集团化、医疗康复保障化、健康体检定制化、旅游健康服务时尚化、健康地产服务生态化、慢病健康管理专业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普及化、中医健康服务智能化等等。
目前,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存在哪些问题呢?
“医联体”虹吸基层患者的现象突出;健康科技创新成果还比较少;健康管理人才短缺成瓶颈;医疗健康新零售缺少国家政策支持;商业健康险发展仍存在壁垒等等。
未来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预测
最后,在我看来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流业态,成为新经济产业的支柱产业;老龄健康产业智慧发展将成为现代健康产业发展龙头;健康管理服务智能化发展将成为新型健康服务的新业态;健康科技服务创新发展将成为数字健康经济的驱动力;中医药健康全球化发展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的新态势;健康旅游业网络化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健康保险业链条化发展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健康有益李宇欣:AI先行·共生共赢
健康有益董事长 李宇欣
健康有益从2014年创立到现在经过五年的探索,始终聚焦在“人工智能+健康管理”领域。我们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健康管理的知识图谱,并通过三维重建、图像识别、姿态识别、NLP等核心AI技术,结合独创的BTCM专业理论,塑造了健康医疗智慧大脑-ego,形成了独创的从健康评测+报告到健康方案+执行再到健康评测+报告的健康管理核心闭环,完成了AI+健康管理的核心技术开放平台—Health AI的搭建。致力于为健康、亚健康、慢性病及产后特殊人群等12大人群,提供AI+健康医疗服务,为全行业提供健康医疗产业的科技赋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行业人都知道,如果不做健康管理,我国未来的医疗压力和养老压力都会非常大。为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康有益计划在2020年初推出的针对个体健康的产品,暂定代号为“Health Life-会员健康C计划”。该计划针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轨迹,从健康测评、风险评估、个人记录、AI助力、千人千案、定向管理、指标控制、指标下降、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干预和管理健康、亚健康以及慢性病患病人群,打造疾病预测、日常健康管理、疾病指标管理多维度健康管理核心闭环,来精准预防、治疗、改善会员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的慢性疾病。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从长远来看,数字化、智能化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有相关联的IoT设备的数据都可能会汇聚到一起,有身体健康的数据,有日常的行为数据,有消费数据,这些数据才是未来真正的竞争力,虽然“AI+健康”领域从几年前就已经到来,但是未来伴随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才真正的开始。2020年,5G将迎来大规模商用,健康产业与新型消费需求迸发或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速激发市场活力。
未来,我们将响应“健康中国2030纲要”号召,把握“数字经济”的新机遇,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贡献力量。积极发展健康管理服务新业态,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共创健康产业共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家有健康李颖:地产医疗创新经营模式
家有健康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李颖
家有健康是一家基于地产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的连锁医疗机构,项目的定位可以用三个标签描述:社区医疗、地产医疗、预防医学。
社区医疗是健康管理场景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入口,如何能够让健康管理在社区场景中活下来?与地产紧密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与地产行业结合,其一是医疗机构节约了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其二,医疗机构在社区内的地理优势与物业的相互联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于健康急救与管理的多重医疗服务需求,迅速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度和关注度。其三,对于地产商来说,把健康管理的概念纳入项目配置中,让内容增值,从而实现楼盘营销与门诊品牌效益提升的双赢局面。
预防医学是未来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家有健康门诊营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家有健康运营过程中基础医疗占比30-35%,而预防医学占比高达65%-70%。家有健康一切业务开展以预防医学为指导思想,利用健康宣讲课堂、社区义诊、居家环境风险排查治理、食品和水质安全监测、疾病筛查、社区晨练、入户除螨、康复运动八大社区主动预防体系,家庭医生主动上门入户巡诊等方式覆盖社区居民生命全周期,开展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另外,门诊内开设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中医保健中心、年轻化医美中心、远程医疗中心等业务模块覆盖家庭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逐步改变人们就医观念,让人们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不仅是线下门诊服务,家有健康在多场景中利用智能产品与系统完成对社区居民标准化、全方位的健康管家服务。家庭生活中利用智能家庭医生视频终端实时在线联系医生了解健康状况。社区活动中利用智能微诊室完成一站式问诊、检测、取药服务。日常就诊病例由签约家庭医生随时跟踪录入健康管理HIS系统内,多场景健康数据汇集到管理平台,对其进行精准的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其实就像财富管理一样,医生与居民之间必须要有非常深入的信任度,社区居民才会允许你去管理他们的健康,医疗机构才能真正的将健康管理的观念植入到居民的健康意识中。
渐健家医金磊:为家庭医生增效赋能先从“三化”做起
渐健家医创始人 金磊
分级诊疗是新一轮医改的重中之重,而分级诊疗的首要内涵是基层首诊,因此我们认为基层是这轮医改的主战场,家庭医生则是主角。
分级诊疗的政策比家庭医生出来得早,但并没有很好地去落地,因为老百姓生病了还是往大医院跑。2016年,国家医改办等七部委发布的家庭医生的签约意见要求基层医生去做家庭医生的签约,根据不同的人群去做不同的服务。
国家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签约,让基层和我们的居民建立这样的一个强连接,在这个情况下,居民生病才会第一时间想到家庭医生才能够把基层首诊很好的做起来。
这两年围绕着家庭医生,国家密集地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从追求签约率到了追求服务效率,要求家庭医生把服务真的做到位。目前,国家已经在家庭医生及公共卫生服务上有诸多补贴政策,如逐年提升的公卫经费2019的标准是69元/人/年,全国近千亿的经费预算(还未包括各地配套补贴)。
那为基层增效赋能,我们到底怎么做?事实上,基层问题归纳起来就四个字“人少事多”,我们通过三年扎根基层,摸索出了一套“三化”赋能模式。
首先通过将家庭医生的工作电子化,来帮助家庭医生去解决效率和规范的问题。第二通过将基层卫生医院的设备智能化,来解决基层在做健康管理在服务的时候的效率和能力的问题。第三方面我们通过给卫生医院提供专业的服务,特别是老龄人体检服务,来帮助基层的卫生医院把他的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的能力和规模。
目前,我们已经有超过一万名家庭医生在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立志做家庭医生服务商,让更智慧的服务进入到每一个家庭。
橙意家人张丹:医疗物联网在慢病管理的落地应用
橙意家人创始人 张丹
橙意家人是从睡眠呼吸切入健康管理领域的,而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主要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二、精准地管理健康档案;三、在线的健康干预和效果的评估。
橙意家人是提供基于云端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居家诊断的数据采集,形成云端的自动化分析以及云端自动的健康管理的服务,围绕着血压、睡眠、心脑血管等病因指标,会设计一个体检套餐,基于整个方案来做慢病的管理。
体检报告管理我们采取了几个方式:第一、日历管理模式;第二、连续3个月形成一个周期性管理。我们有了报告后,会第一时间给用户反馈异常情况,让指标的变化第一时间展现出来,并且能形成一个疾病趋势的预估。同时,我们会给用户推荐一些相关的项目,包括饮食的建议、生活方式的改善、就医的建议等,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报告。
在用户获取报告后,我们通过AI为用户提供在线的报告解读,任何用户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解答。
目前,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橙意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及时干预,已成为有效的慢病管理方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居家连续采集监测数据,实时动态监控健康状况,有利于慢病的精准管理。同时,橙意云服务支持健康数据的多样化存储和趋势分析,便于患者、医生快速评估疗效和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
为来资本赵阳:健康管理服务创投风向解读
为来资本合伙人 赵阳
为来资本是一家以消费医疗和创新消费为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从我们的投资方向可以看出,我们是一只消费、医疗跨界的基金,所以我们对于医疗产业的投资也主要围绕院外的消费医疗市场进行布局。
对消费医疗的定义有三个关键词“非医保”“用户参与”“强交互性”。
非医保: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支付方不是国家医保,而由个人、企业用户或商业保险支付。
用户参与:医疗的细分领域中,医疗产品的需求方在医疗方案的选择和购买决策中有更强的参与度和决策权限,患者认知建立和患者体验在企业的价值排序中居于首位。
强交互性:以强化与患者的交互和依从性为首要目标的医疗运营,我们认为高频、高质量的交互才是医疗健管服务场景的价值核心,是医疗健管服务能否提升利润水平和持续增长的基础。
从宏观角度看,我认为大健管将跟着消费化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消费化的属性会加强。中国的消费品企业已经从早期的流量模式发展到内容运营、再继而发展到私域流量。电商也经历了从传统电商到流量电商到内容电商到心智品牌电商的模式演进。
如何引导消费者进入场景,做出购买决策,并持续的维护和运营用户,存在很多成熟的模式、玩法。这恰恰是健管服务的企业最应该学习的。健管服务融入消费市场的第一步,就是用消费市场的逻辑重新解构我们的传统价值链,用人货场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业。
要判断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能够获取超额利润,并支持企业的不断增长。我们有一个基础的判断模型,其中三个数据我们最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场景的搭建能力、服务与支付端/供应链协同的可能性。这三个数据反应到运营层面就是四个核心点:一、如何获客?二、如何强化用户的留存形成复购?三、如何持续增长?四、如何优化利润水平?
我们尝试用人货场+支付的逻辑来分析这些问题。
1)适合医疗服务的流量一定不在现有的大众点评、美团等消费平台中。原因如下①爆品行不通,原因是医疗服务的用户心智的形成门槛太高,难以通过短期服务形成用户留存。②消费级平台不具备医疗和健康专业级的属性③医疗服务毛利、客单价、复购率难以覆盖流量投放成本。
2)用户需求是分层次的,最底层的需求是支付和获取有效的医疗服务。在我看来行业中有三类企业是非常适合我们医疗企业合作的,第一类是商业保险公司,第二类是药企,第三类是公立医院,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用户储备。
3)流量侧是有新增的机会的,比如处方外流和异业流量。获客路径的选择上,要做一些调整,把获客重心从本地生活平台转移至与商业健康险的合作或具备带病人群交叉的异业深度合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