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健康网 > 企业 >

京东健康对外展示出完备的互联网医疗实力与思路

来源:网络2019-12-30 14: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如何缩短医疗距离、节省就医时间的问题上,人类一直在尝试中。

  19世纪70年代,当电话逐渐在民众中普及后,就有医生通过电话与患者沟通,并给出初步诊疗建议。

  20世纪初期,卢森堡科幻作家、工程师 Hugo Gernsback专门设计了一个命名为teledactyl远程医疗系统,尝试用无线电遥控检查设备来远程检查病人身体。

  1989年,一家名为MedPhone Corporation的公司利用电话来远程问诊需要心脏复苏的患者。

  罗永浩有句名言,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如何拯救更多生命这件事上,人类的“折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如何用互联网赋能医疗更是值得“折腾”的一件事。近日,在“互联网医疗合作与发展论坛暨京东健康心脏中心上线发布会”上,京东健康对外展示出完备的互联网医疗实力与思路。

  01

  互联网医疗加速步入3.0时代

  回头来看,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互联网医疗完成了“医疗互联网化”到“互联网+医疗”的进阶过程,而每一个阶段大多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

  这种引导是必然的,毕竟医疗产业相当复杂并且与民众健康密切相关,市场化的医疗也需要严格的政策做指路人。

  2010年~2016年 ,是“线上轻问诊”模式统治的互联网医疗1.0时代。在此期间,个人医生开始提供线上的诊前服务,用户登录医疗网站就能咨询自己的病情。

  这种模式的出现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网民人数大规模增长,从而带来了移动医疗的大潮;另外便是2009年提出来的新医改在2012年逐渐落实,创业者与资本寻觅着商机开始涌入移动医疗行业

  据艾媒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在2013年就已超过2000款,而国内从事医疗App开发的企业也已超500家,其中就有不少轻问诊医疗平台。

  不过,当以轻问诊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迅猛发展时,却很快走到了瓶颈。事实上,轻问诊模式最大亮点是方便、经济,用户不用远赴线下医院去挂号问诊,随时随地都可以咨询病情,但一旦到了诊断或者开处方的环节,线上医生就会建议患者到线下进行面对面诊断,挤压了后续的商业想象空间。

  这种弊端让诸多互联网轻问诊平台陷入了盈利难题。虽然轻问诊也存在咨询付费模式,但根据健康点智库研报显示,只有11.67%的人倾向于付费问诊,其实用户真正愿意付费的部分还是诊疗服务。

  显然,轻问诊模式的需求是存在的,但作为诊前纯粹的咨询式医疗,显然犹如隔靴搔痒,无法找到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

  事实上,把病情咨询、就诊、药品销售以及健康服务结合起来,并逐步推进远程医疗产业化进程,才可以真正可以把轻问诊的流量实现商业化的最大变现。

  而这种模式,便是互联网医疗2.0时代的互联网医院。

  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医院元年,当年有33家互联网医院项目诞生,数量超过往年的总和。同样在这一年,2016年约有38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轻问诊平台。

  这一年互联网医院的大量涌现,要归功于此前一年医疗政策的推出。2015年7月与9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两份医疗改革文件相继推出,旨在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随后,2015年12月全国首个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发布,并开出国内首张互联网在线处方,由此拉开互联网医院创立潮,第二年众多互联网医院便如雨后穿笋般冒出。

  但此时,究竟何为互联网医院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直到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两种互联网医院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拓展服务的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是其第二名称;第二种是已经申办了互联网医院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以此为患者提供服务。

  也就是说,互联网医院其实分别对着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只是主体的侧重点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医院开始连接诊前、诊中、诊后环节,常见病问诊、慢病复诊等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实现。

  而从商业角度看,互联网医院的出现让在线问诊真正开始进军诊疗环节,开启互联网医疗的商业化新阶段。截至今年4月28日,全国落地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增长158家。

  当互联网医院的势头不断白热化时,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互联网医疗正在进入3.0时代,即互联网医院将转向以“线上+线下”、“药+医+险+养”一体化为核心的商业闭环。

  这种转变体现在,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将规模化、区域化地连接头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将打通医疗健康大数据,转向覆盖健康全场景、医疗全流程、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角色。

  而在此过程中,整个国内互联网医疗市场将保持持续高增长。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7千亿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191230105317.jpg

 

  02

  京东健康的互联网医疗战事

  可以看到,从互联网医疗1.0时代开始到如今的3.0时代,一路伴随的是众互联网公司的跑步入场。

  比如2010年百度与“好大夫在线”的合作、2012年腾讯依托微信推出挂号等医疗业务、2014年阿里巴巴创立阿里健康等等,互联网巨头们的触手早已伸至了医疗版图。

  如此看来,京东进军医疗的脚步似乎落后于人——直到今年5月,京东才宣布拆分大健康业务、成立京东健康子公司。但其实回过头来看,在进入医疗健康行业这件事上,京东的脚步早就开始了。

  从2013年开始,京东就初涉保健品等非药品类,2016年5月上线的京东大药房则标志着京东正式进入医药行业,随后京东陆续上线药京采、互联网医院等业务。

  今年京东健康的成立,其实暗含着京东全力进军互联网医疗的野心。目前,京东健康已经全面打通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院、健康服务等业务,11月完成A轮融资,目前估值70亿美元,成为京东集团下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第三只巨型独角兽。

  每一个新时代的带来,都意味着场内的选手将展开激烈的贴身肉搏,幸存者才能享受到时代的红利。对于成立仅7个月的京东健康而言,自身差异化的优势体现在何处,或许是它整装待发前首先要向市场回答的问题。

  其实透视整个京东健康的业务架构,不难发现其在“零售、供应链、技术”这三个方面,拥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我们逐个来分析。

  依托于京东集团强大的电商基因,京东健康自诞生之日起,其在医药零售领域,就已经占据了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

  京东大药房成立于2016年5月,可以说是京东健康中成立最早的一块业务,当年双11便取得单日10万单的交易成绩。如今来看,便捷的购药解决方案显然是它的最大亮点。

  据某位经常在京东大药房购药的消费者称,“京东大药房的药品品类全、配送快,用药咨询在线上就可以完成,省去了不少时间”。

  事实上,京东大药房之所以能带来用户购药的优质体验,本质上是其“医、药联动”理念的外化体现。而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上,其服务体系与产业链链体系的双重联动作用在做支撑,比如京东大药房的用药咨询体系基于自有医生和药师团队,而产业链体系则基于联手上下游伙伴构建的“销、数、场、云”药事生态。

  这种对用户购药体验的投入,也让京东大药房获得了持续而强劲的增长。从2016至2018年期间,京东大药房药品品类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0%,成为京东业务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板块之一;目前,京东大药房已成为线上线下规模最大的零售药房之一。

  根据中康CMH的数据显示,预计2019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1.74万亿元,增长4.0%。然而,药品市场的规模扩大并没让药品销售第二终端的零售药店感到振奋。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增速就一直呈下滑趋势,直到近两年才有所回升。

  

微信图片_20191230105320.jpg

 

  事实上,零售药店终端销售增速放缓,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效率低下。

  目前国内大小医药批发公司有近2万家,中间的批发环节盘根错杂。有医疗零售业内人表示,为了进一批药品,光是拜访批发商以及询价就花费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无果而终,反而在另一端批发商在耗费大量精力耗费寻找客户。

  零售、批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拉低了效率的运转,自然也就拖累了销售额的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2017年3月京东医药旗下的B2B平台“药京采”上线,通过定制化营销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监控来驱动专业动销能力。简而言之,医药零食商或者批发商成为入驻“药京采”平台后,能够随时随地下发订单和受理订单,实现高效匹配。

  而“药京采”最终的目的,是打通医药工业企业、商业零售企业、医疗机构之间的产业链条,为产业赋能提供一体化服务。

  这种一站式的医药批发服务效果很明显。截止今年7月,“药京采”已经覆盖全国19个省级行政区、47个城市,下游采购商家近10万名,年度活跃率近70%,去年全年GMV同比增长超500%。

  除了基于京东电商基因而发展起来的B2C和B2B医药电商业务之外,真正能够让京东健康让传统医疗行业眼前一亮的,则是京东健康将前沿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来帮助其解决在成本、效率和体验方面的问题和难点。

  以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例。在传统医疗模式中,合理用药的实现面临着临床药师少、药学服务效率低,以及各级药师审核能力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而信息化、智慧化的解决方案,能够进行用药安全提醒,与医生、药师互相补充辅助——在医生开方环节进行合理用药的干预审核,在药师审方环节提供临床辅助决策,拦截不合理用药;在医生、药师交互中,对处方或医嘱进行实时高效的干预和在线文献等查询,及时预警潜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帮助医生、药师等在用药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医药知识,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京东健康基于AI能力,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共同开发出了人工智能药学知识图谱“PharmCoo”。据介绍,PharmCoo的目标功能可以在药品说明、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检查等方面及时提醒医生,防止药物的错误搭配、抗生素滥用等情况发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实现不同药师审方标准的一致性、规范性,同时大大提升审方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这也是京东健康继“AI分诊”之后,在智慧医疗领域里的一项新的研究。京东健康通过这类与线下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将能够基于双方各自优势,实现更广的医疗技术覆盖,提升就医效率和体验,推动医疗的智能化升级。”

  03

  互联网医疗是线下的补充者,而非掠夺者

  在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开始涌入医疗领域时,不难发现市面上开始出现“互联网吞食线下医疗资源”的担忧言论。

  譬如有部分医疗界人士就称,线下的医疗资源转移至了线上,将会抢走医疗人的饭碗。

  事实上,这实在是杞人忧天的说法。正如线上零售诞生后,它并没有抢走线下实体业的生意,更是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来加速消费的运转、产业的更替,实际上它扮演的是补充者的角色。

  同样,互联网医疗也一直都是线下医疗的补充者,而非掠夺者。

  首先毫无疑问,互联网当下时代最重要的一场技术革命,其本质是加速资源的流通,而非占为己有。

  当新兴的互联网遇上传统的医疗,它赋予后者的是资源整合的新概念。我国医疗市场近几年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基层人才缺乏等问题。互联网的出现将重塑传统医疗建设的思维和经营模式,加快资源的整合与流转。

  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医疗”其实是传统医疗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宽,而互联网扮演的推动者的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看,线下医院拥有互联网难以取代的优势。比如中医的“望闻问切”,西药的现代化检测等等,这些线下的就医需求都无法被线上的互联网所替代,二者不存在互相掠夺的商业动机。

  事实上,二者未来应该是以有机结合的形式共生、互融。线下医院借助互联网的高效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化,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等,而互联网则借助医疗产业补充自己的业务版图,稳固自己的商业护城河。

  在京东健康看来,未来其自身与医疗的结合将从医生、医院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京东健康利用平台和技术优势,连接顶级医生群体,同时将技术知识传播给基层和青年医生,从源头上保证人才供给。另一方面,京东健康将加强互联网医疗专科中心与实体医院的合作共建,实现京东健康+医生资源+线下医院的三方连接。

  04

  结语

  毫无疑问,互联网医疗3.0时代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裸泳者的残酷结束。

  在这场“线上平台+医生资源+线下医院”的生态构建中,京东健康的实力凸显。这一方面体现在它在供应链、技术、流量等多位一体的医疗投入成果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本质,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厚洞察上。

[ 责编:admin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