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外科手术中,术中血液回收(IBS)技术是一项关键的血液保护手段,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的需求及风险。然而,其术后自体血液回输引发的肌松药物残留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a)作为新型肌松药,在接受 IBS 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备受瞩目。
IBS 技术在心脏、骨科等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应用广泛,对减少异体输血相关并发症意义重大。即便在出血量低于总血容量 20%的脊柱内固定手术中,也能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组织氧合。但既往研究发现,使用罗库溴铵(Roc)等肌松药时,自体血回输可能抑制肌肉对四个成串刺激(TOF)的反应,凸显了探究不同肌松药在 IBS 中安全性的必要性,Cisa 便在此时进入研究视野。
在一项针对 50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中,患者接受全麻下腰椎减压内固定手术,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Ⅰ - Ⅱ级、预计围术期出血量 400ml 以上且同意接受 IBS。患者被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5 例。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咪达唑仑和异丙酚,意识消失 15s 后监测 TOF 并给予 Cisa 0.15mg/kg,气管插管后以七氟烷维持麻醉,术中依心血管反应调节浓度并按需追加芬太尼,每 5min 监测 TOF,T1 出现时连续输注 Cisa 维持肌松。术毕给予新斯的明和阿托品,符合条件后拔管转至麻醉恢复室(PACU)。两组均用自体血机采集洗涤血液,试验组拔管后即回输,对照组 40min 观察结束后回输,期间持续监测 TOF 及呼吸功能相关指标。
从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来看,40min 观察期内,两组 TOF 值随时间上升,试验组从(94.0 ± 3.0)%升至(103.6 ± 8.1)%,增加(9.6 ± 7.3)%;对照组从(93.6 ± 2.8)%升至(103.1 ± 8.2)%,增加(9.5 ± 8.1)%,组间无显著差异。各时间点 TOF 增加值亦无统计学差别,表明 Cisa 用于接受 IBS 患者,回输自体血后未抑制肌肉功能恢复。
在呼吸功能方面,两组 TOF 恢复至 90%以上后的 40min 内均有呼吸功能不全。与术前相比,对照组和试验组 PaO₂降低、PaCO₂升高,但组间 PaCO₂增加量和 PaO₂降低量无统计学差异,说明 Cisa 不加重此类患者麻醉恢复期呼吸功能不全,且自体血回输与呼吸功能不全程度无关,术中芬太尼用量相当也减少了其对结果的干扰。
这主要归因于 Cisa 的独特药代动力学特性。与 Roc 依赖肝脏代谢不同,约 77%的 Cisa 可经 Hofmann 降解,在适宜 pH 和温度的 IBS 系统中,手术视野采集血液里残留的 Cisa 能在保存和洗涤时进一步降解清除,降低了肌松药残留影响,使其在接受 IBS 患者中的安全性优于 Roc。
不过,该研究存在局限。仅通过临床指标评估肌肉功能恢复,缺乏血浆及自体血中肌松药浓度检测,难以提供药物残留的直接证据。虽采取体表加温避免围手术期低体温,但未监测体温及血液温度,而低体温可能干扰药物代谢。后续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监测术中体温并测定药物浓度,更精准地明确 Cisa 在 IBS 应用中的安全性。
临床医生应认识到,在接受全身麻醉且采用 IBS 的患者中,Cisa 作为肌松药物具有显著优势。其不仅能保障手术肌松需求,在自体血回输后也不影响肌肉与呼吸功能恢复,为优化此类患者麻醉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优先考虑使用 Cisa,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佳,赵霞,周海滨,等.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不抑制患者接受术中血液回收后肌肉及呼吸功能的恢复:单中心前瞻性研究[J].协和医学杂志, 2019(2):5.DOI:10.3969/j.issn.1674-9081.2019.02.010.
更多精彩内容,可进入泓友大讲堂:http://hongyou.100doc.com.cn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内容若有不实或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