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健康网 > 滚动 >

第八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举行

来源:健康界2019-10-26 23: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当下的整个世界和中国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这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那么,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健康产业如何构建发展新势能?中国医院与医院专科在此过程中将发挥什么作用?在10月23-25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孙虹、南京鼓楼医院荣誉院长丁义涛跨界探讨了上述话题。

  

 

  经济下行期需要转变观念

  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第三季度GDP实际增速6.0%,较二季度下滑0.2个百分点,创1992年实施GDP季度核算以来的新低。

  沈坤荣认为,从统计数据来观测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下行”。在下行压力长期存在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而未来十年则是艰难的。沈坤荣说,经济史表明,未来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贸易战,还有经济战、资源战、金融战。美国回归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走向世界,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政治周期、经济周期和技术周期。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

  美国工业安全局(BIS)罗列了十四种门类的先进技术进行出口限制。这十四种技术封锁涉及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定位导航和定时技术、未处理器技术、先进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量子信息和传感技术、物流技术、增材制造、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高潮因空气动力学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监控技术。

  “中美之争不可能轻易结束,最近二三十年之内,总会磕磕碰碰。”沈坤荣指出,中国经济崛起,挑战了美国经济霸权。美方试图通过贸易战收取关税,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通过科技战遏制中国创新活力,通过金融战获得更多打击中国经济的手段,通过地缘战搞乱中国及周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

  美国不光遏制中国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力图将中国遏制在“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虽然解决了一般温饱问题,但是更美好的生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很大一部分人群尚未覆盖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更高品质的旅游卫生健康产业尚未完全覆盖到所有群体。沈坤荣强调,“抓紧时间构建我们的健康服务体系,这是对的。”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健康既是消费,也是投资。南京鼓楼医院荣誉院长丁义涛指出,过去有人认为医疗健康是赔钱的,如今需要转变观念。首先在思想上要有创新理念,不要老想到制造业。制造业固然重要,但对于卫生系统而言,如何结合未来的百年大变局,将卫生战略更好地落地,非常值得思考。

  南京鼓楼医院荣誉院长丁义涛

  中国正迎来新消费时代

  中国最大的优势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从内需水平来看,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仍然在中国。沈坤荣认为,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紧追美国,并大有赶超之势。尤其是在医疗健康、新零售等领域发展迅速。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数字经济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已经形成突破。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迎来产业智能化后发追赶的重要窗口期。全民大健康产业也将获得极大发展,并向纵深拓展。以精准化为例,医疗健康大数据、分级诊疗制度、远程医疗正在快速地向前推进,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互联网+整合性的角度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联合体、联网结算支付服务体系的构建,智慧医院+药房联动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多元化角度来看,家庭医生服务、现代商业健康保险、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跨界领域正方兴未艾。从横向来看,旅游业、房地产业、健身休闲产业等深度融合,让人们更加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素质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的健康事业比房地产更有潜力。房地产是一锤子买卖,但医疗行业的需求每年都需要。”孙虹表示,下一步需要研究如何把大健康做的更深入更好,才能使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对国家做出贡献。比如,康养就不同于简单的养老,整个生命过程其实都有康养的概念。他认为,老年保健需求非常大,现在的养老产业是“不得了的事”。

  

 

  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孙虹

  事实上,如今的中国,正迎来消费新时代,更多人愿意为健康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买单。其中,“颜值消费”成为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最富发展潜力的显性需求。沈坤荣举了两个例子,有的人喜欢范冰冰睫毛,种上,不时髦了再拔掉,“一种一拔就是一个健康产业”;同事去了韩国一段时间,回来周围人就认不出了。于是提出一种设想:能不能把这种产业也移到中国来做?

  显而易见,新消费时代滋生了更多新产品上市的机会,有眼光的企业家,一定会把握好机会。沈坤荣建议,对于健康产业而言,企业家还需要考虑如何跟商业保险、文化相结合。

  直面发展中的人才和资源不均衡问题

  发展大健康产业,既是消费,也是生产。它不仅在解决大量的需求问题,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卫生健康业态,催生了很多新行业、新专业和新岗位。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自2015年以来,民营医院的数量已超过公立医院,但公立医院诊疗量占有率仍至少有80%以上;同时,公立医院技术力量集中,长期以来习惯于专注在诊断治疗方面,而在医疗之外的拓展能力方面相对较弱,这也造成养老、托幼、康复,甚至健康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巨大缺口。孙虹院长粗略估计,上述领域从业人员的缺口至少有几千万。未来中国亟需相关领域的职业培训,以发展更多人员加入到大健康产业中来。

  孙虹建议,在大健康产业里面,医疗人多做点工作,对国家就是公益贡献,特别是公立医院管理者。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不能老看着医院里一亩三分地,只关注在诊断治疗方面。在政策放开后,大健康产业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公立医院院长书记们要行动起来,不要等大家搞得差不多了,你再来搞,那时机会已经没有了。”

  沈坤荣希望医院能够及时利用先进技术更便利化、专业化地服务于消费者,同时利用互联网远程医疗等现代手段,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对此,丁义涛则坦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认为,5G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虽然有利于减少医疗水平的“地区差”,提高远程医疗的可及性,但是目前我国远程诊疗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一年也没办法执行几例”,尚不能成为可执行的日常医疗行为。

  不仅区域医疗的均质化发展面临挑战,医疗同质化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丁义涛表示,目前优质资源依旧缺乏,我们应该做好全科医生的培养,做好专科医生的培训,打造均质化医学教育。

  政策引导尚待持续加强

  大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少不了政策的支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不是钱,反而可能是政策。据孙虹介绍,他任职院长期间,曾尝试和民营医院开展合作,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策还没到位。虽然卫健委已经放开政策,允许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合作,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具体的规则并不明确。

  因涉及到“所有制”的问题,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开展合作,只能以托管形式操作,一方投资,一方运营,“我是管家,你是东家”。如此一来,可以避免涉及到“国有资产和民营资本在审计的时候怎么划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在运营的时候怎么怎么分割”“院长离任时,涉及的经营问题是否违反相关制度”等问题。孙虹调侃道,这叫做“戴着镣铐跳舞”。

  尽管如此,践行大健康事业,依然极其需要政府出台进一步的引导意见。沈坤荣认为,应该用开放思维来打造健康产业的基础,用现代治理理念来进行健康产业管理,但目前还做得还远远不够。他建议,政府首先要有引领意见,做好规划。其次,社会也要达成共识,要大力培养医护专业人才,同时给他们有尊严的工作与生活。另外,医疗人士也要做好自己,同时呼吁政府为大健康产品以及全生命链的健康规划做好准备。

[ 责编:admin ]
阅读剩余全文(